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切实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学生成人成才,优化课堂教学,发挥育人特色,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本期院长说专业由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姜忠峰教授为我们介绍关于本科生的培养。
一、院长简介
姜忠峰,男,汉族,1981年3月生,山东高唐县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任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主要从事水资源水环境、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方面教学科研工作,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2项、地厅级科研项目7项,产学研合作项目20余项,主编教材2部,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7项。
二、学院介绍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83年成立的平顶山城建环保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和环境保护专业,以及1985年成立的武汉城建学院河南分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2年6月,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升本成立平顶山工学院后设立市政工程系和环境工程系;2009年5月,市政工程系和环境工程系合并组成河南城建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系;2013年3月,环境与市政工程系更名为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是学校重点支持发展的龙头学院,2023年获“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人,副高级职称28人,具有博士学位60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客座教授3名,市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9名,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9名,先后有10人次获得河南省“中原标兵”、“优秀教师”、文明教师”、“高层次人才”等称号。建有9个科研创新团队,锻造了一支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学院建有4个省级科研平台,4个省级教学平台,7个市级科研平台以及4个校企共建平台。水处理工程教师团队为第二批河南省高等学校黄大年式教师省级教学团队。
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平顶山湛河治理工程、平顶山水环境污染现状调查及承载能力评估研究、平顶山市水资源论证及水土保持技术研发服务、平顶山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等社会服务项目,改善提升地方环境,其中“学用结合,守护绿色鹰城”案例荣获河南省2021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并受到生态环境厅表彰。毕业生大多在城镇建设、市政、环保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和社会的广泛认同。近年来本科生就业率达95%以上,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30%以上。
学院坚持“质量立院、学科领院、人才强院、和谐建院”的发展理念,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特色平台团队,完善管理保障机制,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全面建设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同类学科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工科学院。
三、专业介绍
学院现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工程教育评估(认证)通过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16年首次通过住建部评估;2021年通过住建部复评。河南省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价:B-。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能力训练,能在城镇建设、市政工程、城镇水务、水系统、水工程等行业从事给排水工程有关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初步研究开发能力,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水质工程学、建筑给排水工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水泵与水泵站、水工程施工、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力学、水分析化学、水处理生物学、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水工艺设备基础、水工程经济、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土建工程基础。
师资队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共有教师3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硕士学位8人。
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本科)——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资源与环境硕士授权点建设重点支撑专业,第十批省级重点学科资源与环境支撑专业。
培养目标:专业面向中原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坚实的环境工程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双碳减排目标下发展污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低碳技术,从事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环评、清洁生产及技术研究等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主要课程:环境工程导论、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土壤污染与防治、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师资队伍:环境工程专业共有教师3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硕士学位7人。
安全工程专业
安全工程(本科)——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8.7%、100%、97.8%,80%以上学生就业于中交、中建、中铁、中水等中字头大型国有企业。
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获得安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安全与健康理念、处理复杂安全工程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建筑、消防、化工等领域的安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与施工、安全管理、评价、监察、检测与监控、应急救援和教育培训等工作。
主要课程: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机械与电气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燃烧与爆炸学、通风工程学、职业卫生工程学、土木工程施工、消防工程学、建筑安全。
师资队伍:安全工程专业共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硕士学位5人。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考研率位于全校前列,学霸宿舍,2022、2023年连续2年毕业去向落实率100%。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备水利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宽广的人文知识和国际视野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毕业生可在水利、国土、能源、交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等部门胜任水文、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和水生态领域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和管理等生产实践或科学研究等工作。
主要课程:水文地质学基础,水力学、水文学原理、气象学与气候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统计学、水文水利计算、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文地质勘察、水文预报、水信息技术。
师资队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共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硕士学位3人。
四、人才培养
1.培养体系
学院在总结自身专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标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设要求,围绕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聚焦核心培养目标,坚持价值引领,构建立德树人思政体系;坚持需求导向,构建创新引领学科体系;坚持以生为本,构建内涵提质教学体系;坚持师德为先,建设潜心育人师资体系。以“四个坚持”构建新时代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2.培养举措或者培养模式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2017年,学院为每一位本科生安排一名学业导师,贯穿大学本科四年,持续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从生活学习、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科研方向等方面以“师带徒”的方式给予学生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全面精准提升本科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本科生班主任制:2021年,学院启动班主任制,安排博士教师担任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改进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自我,明确职业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2016年,学院启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本科生指定科研导师,依托河南省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先进环保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全过程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为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和科研能力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近600名学生参与该计划,考研录取率超过70%。
五、学生活动
1.丰富多彩的教学生活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有专题研讨、社会调研、小组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2.展示精彩的梦想舞台
学院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每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学术报告等活动,开阔学生理论视野,增强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3.服务社会的支撑平台
学院把握办学定位,强化应用型办学,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创新发展,始终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结合,聚焦需求,发挥优势作用,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